马来西亚的学前教育——和日本的幼儿教育进行对比 鸭川明子(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 助教) →Japanese ■ 概要 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本文所要探讨的国家是马来西亚,为了达成小学入学率100%的目标,该国改善和扩充了幼儿教育的设施,另外从为国际化社会培养人材的侧面来看,用马来语和英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也卓有成效。在本文中,我们来了解一下马来西亚幼儿教育制度导入的背景和幼儿教育的整体概况。 然后,我们通过列举出与日本相同的有关幼儿教育的几个论点,揭示出日本和马来西亚的幼儿教育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和日本进行比较时值得关注的要点很多,比如幼儿教育无偿化、对低所得者阶层的救济办法、与初等教育进行顺利接轨、关注多样化的幼儿教育等等。 ■ 关键词 与初等教育的接轨,幼儿教育的无偿化,女性参加工作,初等教育的普遍化・完全普及(UPE: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面向贫困家庭・低所得者阶层的救济办法,多文化社会,教师培养 1. 为什么今天...
类别:宛如新生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韩国的幼儿教育•保育环境: 孩子能够接受到教育与保育两方面培养的环境是什么? Eunju Yun,副教授,韩国大邱天主教大学幼儿教育学系 →English →Japanese 0. 摘要 在韩国,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分为两大系统。本文的目的在于,验证其历史背景的同时,探索韩国幼儿教育、保育的问题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决定ECEC政策时,没有倾听婴幼儿和其家人的需求。所以,一些没有关注婴幼儿保育、教育目的和精神方面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症结就在于,他们究竟想在哪里接受教育和养育呢? 关键词:幼儿教育、韩国的保育、教/保育、幼儿、共同承担国家未来的孩子、韩国的幼儿教育历史、政策立案 大韩民国的幼儿教育、保育(ECE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897年韩国在釜山开设了一家幼儿园,在殖民时代的1921年,成立了第一个保育园---泰和基督幼儿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980年后半期到90年代初,人们对幼儿教育机构的需求开始急速增加,教育和保育逐渐被划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为低收入家庭...
类别:宛如新生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新加坡的出产、育儿支援政策 大和 洋子(东洋英和女学院大学/青山学院大学 讲师) →Japanese →English ■ 概要 新加坡的少子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制定了各种对策。其中,特别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策为出产祝贺金、育儿支援补助的发放。新加坡为多民族的岛国,从其育儿政策可以反映出人才是国家的唯一财产、国家参与育儿的政府立场。同时,不走福利国家路线的新加坡,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下进行育儿支援。 ■ 关键词 幼儿教育,新加坡,少子化,出产奖励金,育儿支援政策 1.背景 2008年统计的新加坡粗出生率为1.28,低于日本的1.34。对于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情况比较严重。新加坡于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后,曾一度面临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危机,因此政府于70年代前期打出了“2个孩子足够”的口号,而且还出现了奖励避孕手术的时期。 可是,1976年以后出生率开始低于2.0,难以维持现有的人口水平,而2003年以后更是下降到1.3。据此推算,新加坡的人口应该是处于持平或减少的...
1、一只火鸡和一头牛闲聊,火鸡说:我希望能飞到树顶,可我没有勇气。牛说:为什么不吃一点我的牛粪呢,他们很有营养。火鸡吃了一点牛粪,发现它确实给了它足够的力量飞到第一根树枝,第二天,火鸡又吃了更多的牛粪,飞到第二根树枝,两个星期后,火鸡骄傲的飞到了树顶,但不久,一个农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从树上射了下来。 生存之道1:牛屎运让你达到顶峰,但不能让你留在那里。 2、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生存之道2: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非常高。 3、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
1.我们该玩游戏了。 2.妈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 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认真做了! 4.不舒服时说出来就会好点,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我会帮你分析的。 5.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6.我喜欢你的笑的样子。 7.对自己要有信心哦! 8.你很聪明,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这道难题。 9.你说的有道理,往下说。 10.你已经很努力了,再坚持一会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11.你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做好吗? 12.孩子,加油吧,你一定行! 13.看咱俩谁先跑到家。 14.你又长高了。 15.孩子,你真懂事,帮妈妈做了不少家务。 16.你真够能干的!还要妈妈帮你吗? 17.想想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18.对不起,是我误解了你。 19.今天你和朋友们在一起高兴吗?为什么? 20.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有几种 解决的办法? 21.这个问题我们都不懂,但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 22.想哭就哭出来吧,哭完后你会比以前更坚强的。 23.身体哪里不舒服? 24.这个月超支了,咱们比比,看谁的节约办法多。 25.看到妈妈爸爸今天...
太平洋亲子网 近日“海外产子”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去香港、去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准妈妈投身于海外“生子游客”大军中。《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报道,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只要在美国领土上出生都算美国人,这催生了越来越多外国人选在美国生产,以让孩子获得美国国籍。 “为让孩子换个活法!” “香港户口比北京户口还便宜。”在香港尖沙咀的一间咖啡厅,陪妻子来香港产子的张力(化名)说。 他和妻子在北京打拼5年,有房有车,但都没有北京户口。而现在想要办一个北京户口,据张力打听,耗资巨大。但是他们想生孩子了,孩子不能没户口。没户口就不能在京高考,没户口甚至连准生证办理起来都困难重重。 张力最终选择了去香港生孩子,给孩子一个“香港户口”。“北京人不就是考个北大清华占便宜吗?我儿子读国际学校行吗?以后考香港大学成不?”谈到户口,张力的情绪开始...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东方早报 6岁以前从生活习惯开始 常常有爸爸妈妈抱怨,说小宝宝总是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大班的孩子丢三落四,永远也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还有,告诉他要做到的事情,一转身就忘光光……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要犯错,故意和爸爸妈妈作对,而是因为在最合适的时期,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培养出孩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儿童心理专家认为,0-4岁是个体秩序感发生、发展的敏感期,抓住了这一时期进行培养,到孩子6岁以后,就容易表现出自如与和谐。因此爸爸妈妈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条理性。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条理性的重要前提。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他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都相对地固定下来,然后严格按照时间表行事,使宝宝对时间安排的条理性建立起基本的概念。 ※让宝宝自己动手收拾东西尤其是玩具,使他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 从宝宝能够走路...
类别:宛如新生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东方早报 上小学后学习习惯与注意力 刚上小学的孩子最常见的问题是对学习似乎“不上心”:常常忘了老师嘱咐要准备的文具、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作业开小差或者错误多多……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可能会挺生气,觉得孩子没有用心读书,而孩子也可能会挺委屈,因为他是真的没意识到/没记住……而并不是故意犯错的。 这一阶段的许多问题和注意力有关。儿童心理专家指出,6岁左右(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因此爸爸妈妈的监督仍十分重要。但要注意,太多的干预、不停提醒是不好的,一来会打乱孩子自己的学习节奏,二来容易把做功课这件事变成是孩子和爸爸(或妈妈)两个人的事,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任务。较好的办法是: ※转移注意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行为训练,让他具备从有兴趣但不重要的事情再转回到学习上来的能力。比如一开始孩子在写作业的中途发现铅笔需要削了,就开始走岔,花很多时间削铅笔,此时就需要爸爸妈妈引导他继续...
类别:宛如新生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东方早报 培养说话的条理性 讲话有条理,是对3岁以上孩子的要求,因为这须以会连贯地讲话为基础。初看,这个要求对3岁的孩子而言似乎太高、太难,不可能做到,甚至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3岁多的孩子,能说整句话就不错了,提这种要求,太脱离实际。其实,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大人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3-4岁的孩子,讲话能否有条理,教育很重要。这里所说的“讲话有条理”,就是有先后顺序,不会颠三倒四。比如,让孩子讲他早晨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他讲,起床后去和爸爸跑步,妈妈给他做了好吃的早饭,奶奶送他去幼儿园,就较之他说吃了什么早饭,奶奶送他去幼儿园,起床后和爸爸跑步要显得有条理。 怎样教孩子讲话有条理呢? ※从教孩子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入手 3岁多的孩子对他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无论是自然界动植物的变化,还是社会上人们的行为,他们都想了解,喜欢看、问、摸。针对这一特点,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
东方早报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业本,就是丢了橡皮,打开他的书包,里面乱得好像垃圾桶;而且在功课上也常常碰到麻烦,不是忘记了老师布置的某些作业,就是做着做着又开了小差……可这不一定是孩子故意要犯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条理性还没有发展完善。 无处不需要条理性 在正式开始第一份工作之后,我忽然意识到,父母在自己年幼时所给予的教养,最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并不在于具体的某方面知识或者技能,而是做事情的一些基本习惯,比如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比如条理性,它们构成了我的基本面,帮助我更快、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当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问题,我所想到的不单单是学习领域的事,而是范围更加广阔的整个做事的方法和习惯。因为学习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面对、并为之负全责的第一件重要任务,就好像正式工作是离开学校之后所要面对并为之负全责的第一件重要任务。在此时,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在承担这件重要任务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己做事情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
无评论